扶贫不畏山川远,山海携手奔小康。一直听说,江苏张家港善港村与贵州大山深处贫困村高峰村,正在进行“整村帮扶”。两年多来,善港村驻村工作队和高峰村本地干部一道,在脱贫攻坚一线用心用情用力工作,精准选择产业,在石旮旯里创造了“奇迹”,打造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高峰样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文/摄 产业帮扶 在大山里 建起现代化农业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界镇的高峰村,藏在崇山峻岭当中。从沿河县驱车前往高峰村,原本40分钟的车程,花了近两个小时,路途非常颠簸。 只要提到高峰村,人们能想到的就是“石旮旯”、山路“十八弯”、缺水、穷……高峰村共有3个村民组156户571人。由于石漠化严重、水资源缺乏,可利用土地少,2014年,该村贫困发生率为34.56%,是沿河自治县5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多数青壮年外出,留守的村民仍种植稻谷、玉米、红薯等“老三样”。当地有这样的说法,“星光光,月光光,有女莫嫁高峰郎”。 2018年3月,张家港市善港村响应号召,与高峰村建立了整村推进帮扶协议。随后,善港村派出精准脱贫驻村工作队进驻高峰村。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善港村驻村工作队进驻高峰村后,综合考量村情,规划了“一水两园三业”:利用高峰村的优质山泉水建饮用水厂;兴建有机农业产业园和茶园;种植、养殖、旅游三业并进。 运用自身先进农业产业经验,结合该村土地资源条件,善港村决定帮助高峰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翠冠梨、阳光玫瑰葡萄、美国金瓜、日本网纹甜瓜、白雪公主草莓、金陵红玉小番茄、药用灵芝……高峰村村民们从没见过的农作物,源源不断地从千里之外“嫁”过来,“落户”山沟。 授人以渔 培养致富带头人 吸引年轻人返乡 在高峰村有机农业产业园,记者跟着善港村驻高峰村扶贫工作队产业致富组组长祁男钻进灵芝大棚。灵芝快到收获季节,地上的薄膜已全被厚厚一层褐色的灵芝粉覆盖。祁男告诉记者,灵芝孢子粉作为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属于特色高附加值品种,目前加工和销售还是在长三角地区。不过,他们已经在本地寻找到了合作伙伴,今后在铜仁也有工厂加工和销售了。 45岁的黄军霞是高峰村首批“致富带头人”,她告诉记者,之前她在浙江打过工,2019年家里老屋修缮就回来了。听说扶贫干部在这里培养技术人员,她就报名学习。现在的她,管理12个灵芝大棚。“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还能兼顾到家里的老人孩子。”黄军霞告诉记者,她每天可以拿到70元的工资,每年上万元的收入,年底还有分红拿,现在她可是家里赚钱的主力军。说起这些,黄军霞还颇有几分自豪。 这些家门口兴起的产业,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返乡创业和务工。高峰村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杨虹透露,目前,在产业园的孵化和带动下,已成功培育出致富带头人10名,另有30余名劳动力常年在产业园务工。“2019年,在几个项目的带动下,群众务工增收30万元,预计2020年可带动增收35万元。” 美丽乡村 “高峰”上的 3D网红村呼之欲出 村里改变的不仅仅是村民的收入,杨虹告诉记者,整个村里的精神风貌都大为改观。记者在高峰村里走了一圈,不管是主村道还是“巷巷”,不管是村民家门口的场院还是屋后的犄角旮旯,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而更让人惊艳的是房屋的壁画,一整墙的向日葵、七彩的阶梯、生动的动物,色彩鲜明,从远处看,更是有3D效果,绝对有成为网红村的潜力。这是驻村工作队为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对村寨进行亮化美化,特意从江苏南京请来的壁画艺术家进行墙体壁画设计和创作的3D壁画。另外,驻村工作队从张家港运来了几千盆鲜花,把整个村子装点成一个大花园;引入垃圾分类做法,在村里建了5座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 高峰村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杨虹告诉记者,2019年,高峰村贫困发生率已降低到零,人均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如今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高峰样板”远近闻名,附近不少村来学习。将来高峰村还要建铜仁市最大的农民干部培训基地,把“高峰样板”打造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从最开始的干部干群众看,到后来的干部领着群众干,再到现在的群众争着抢着干。”杨虹说,老百姓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劲十足。 东西部扶贫协作“6+1”省级媒体主题采访
|